江南体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沼气风机
  • 产品名称 : 海上单机20-30MW18MW+浮式风机也将于年底推出!
  • 时间: 2023-09-10 15:43:33 |   作者: 沼气风机

产品描述

  7月15日晚9:30,央视《对话》播出。关注中国制造诞生的全新“大”重器,特别邀请到了三峡能源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龙,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曹志刚,明阳智能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张启应,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世波,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王伟平一起分享了中国为什么一定要造大风机以及中国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对话》,《对话》由赤水河上游高端酱酒贵州摘要酒独家冠名播出。由做一条好轮胎的赛轮集团特别支持。

  这些年来相信我们大家常常都会被我们中国制造造出了大飞机、大游轮、大火箭、大航母等等这样的消息所震撼。而今天这期《对话》节目当中,我们要来关注的是中国制造打造的又一国之重器,同样很大。来,各位看看我们身后的大屏幕。此刻大屏幕上出现的就是有着世界擎天柱之称的大风机,大风机到底有多大,它有多厉害?我们今天邀请到《对话》现场的各位嘉宾和大家一起来分享。首先请大家认识一下我身旁的三位嘉宾。

  张龙:我是来自三峡能源的张龙,大家都知道三峡是做水电的,我们是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其实我们还是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开发企业,刚才主持人您介绍了这个大国重器,就是我们和金风科技联合研发,前不久刚刚在我们福建平潭外海成功吊装的16兆瓦,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

  主持人:当时创下了世界之最的时候,我们中央电视台也做了全程的一个现场直播。来,认识一下第二位嘉宾,您和大风机之间的关系是?

  曹志刚:身后的这一台擎天柱式的大风机,就是金风科技生产制造的,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张启应:我是来自明阳智能的张启应,那么其实早在今年年初我们就发布了一款比这个风机还要大的18兆瓦的大风机,它的风轮直径达到280米,这款风机将于今年年底下线。

  主持人:我们刚刚被两位联手创造的世界纪录所震撼。紧接着第三位出场的您又把这个记录继续抬高了一下,果然在大风机这样的领域当中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我想问一问我们今天请到现场的几位专家,如何来看待我们的大风机的记录不断地被挑战,不断地被刷新,而且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

  秦海岩:1998年那时候我们在研制600千瓦的风电机组,到2020年我们才生产制造出10兆瓦的机组,但是到今年2023年,短短三年,您刚才也看到了,他们几个企业你追我赶,从10兆瓦一下三年时间就干到了16兆瓦,全球大风机时代已步入了中国引领的新时代。

  主持人:进入到了我们的中国时间。其实刚才我们都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业内人士提到我们打破世界纪录的那一刻,我们心中的喜悦。但是其实回归到我们普通人的视角,特别想要了解一下,当我们提到16兆瓦、18兆瓦,听上去好像是平淡无奇,所以请三位来给我们透露一下,我们打破世界纪录的背后到底有咋样的一种震撼性?

  曹志刚:大家从图片上可能看不出来风机的想象出来它到底有多大。这台风机它的叶轮直径有252米,相当于7架C919并排的摆放,然后它旋转一圈能够扫风的面积超过了7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而且大家看到,平常我们正真看到风机觉得它旋转得很慢,但是在叶尖的速度实际上已超越了高铁的速度,超过了350公里。它到底有多重呢?仅仅在机头的这个部分就有570吨,相当于10列复兴号高铁车厢集成在一块的重量,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在50层楼高,也就是152米的高度要旋转运行25年,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它背后要突破的技术难题有多大?

  主持人:谢谢曹先生给了我们这么形象的一个描述,我们顿时知道了所谓大风机绝不仅仅是你看到的这三个字这么简单。

  张龙:对我们清洁能源发电企业,相对于外观尺寸,我们更关注它的发电能力,像这么一个庞然大物16兆瓦的风机,它旋转一圈所发的电量是34度电,相当于可以供一个三口之家一周的用电量,一年的发电量可供一个10万人的小镇居民用电。

  曹志刚:刚才张总说了大风机可能一种原因是尺寸,一方面大的产出,另外一方面其实它还有大智慧,我们一般理解风好像是天上刮过来的,靠天吃饭的,但是现在每一台风机我们大家可以去预测未来的7×24小时每天的发电量,可以预测24小时之内每隔15分钟的发电量,能够准确的通过电力的需求来做调节,而且每一台风机上装了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它可以感知未来3到5秒到底风资源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然后提前去做它的叶片桨距角的调整,提前去做控制策略,来适应这样的有大风速或者说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想大风机可能表面上是重量,是尺寸,但是它有内在的大智慧。

  张启应:大家可能想象到说,这么大的一个风机立在海上,万一台风来了怎么办?所以我们风机的它在设计的时候就赋予了风机有这样的智能,当台风来的时候,它会做出相应的这些动作,能够抵抗18级以上的大台风,所以确保安全。

  主持人:说到海上的大风机,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这得多难,这些在海上要完成这样的一个大体积、大重量的施工,它的难度到底大到什么样的程度?

  肖世波:我把海上施工的环境与我们陆上的不一样的地方跟各位介绍一下。第一个我们现在目前在海上施工的时候,我们面临的风比我们在陆上要大很多。第二个就是我们在海上施工又受浪涌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在陆地上施工的时候,我们是脚踏实地的站在地上,而我们在海上施工它是靠船舶施工,这个一旦起了大风大浪之后,这个船舶是会出现晃动的。

  肖世波:对,这种晃动对我们整个的施工的对位和精度要求,它是有巨大的影响的。

  主持人:我觉得你们把体操的平衡木的项目搬到了一个摇晃的船上,感觉是有这样的一个难度。

  肖世波:对。第三个就是我们因为在海上施工,现在随着风电场深远海发展之后,水深了之后,我们对在深水基础施工这方面的难度也会大幅度提升,这是我们的一个环境上面的难。另外我们这几天看看在电视里面已经看到了我们这个大风机安装的难度,大家已经有印象了。它这个吊装受我们高空、高度增加之后风的影响,风的影响之后对我们整个的吊装产生巨大的这种晃动,以我们16兆瓦的机子来比喻的线兆瓦的机子跟叶片刚才讲了已经有123米长,这么长的一个叶片,而且它相对来说是比较轻的,它在从海平面要吊到152米高的高空,它很轻,它在吊的过程中风对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像一片树叶在空中晃动,要对准它的姿态,要调整它的姿态是非常难的。这个叶片吊到高空,它要跟我们的叶轮进行对接。这个叶片上面有176个螺栓,它要跟我的叶轮上面176个螺栓孔要对接。这个螺栓直径是42个毫米,螺栓孔才45个毫米,那就是说两个之间的间隙只有1.5个毫米,这个难度就等于一个高空走钢丝的一个人,要穿一个针,穿针引线一样这么个难度,这么大的困难。

  肖世波:正常的情况下是,整个大概是10个小时左右,就1个叶片我们大概10个小时,像插3个叶片,我们大概是花30个小时到36个小时。

  主持人:其实这么多的钢铁巨人一般的这些零配件,要把它运到船上去,我觉得本身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我都想象不出我们是怎么把它运过去的呢?

  张龙:我们三峡在陆上建了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为了在海上我们安装这个庞然大物,最大的海上的风电机组,我们也量身定制了就是大屏幕后面这个施工安装船,我们也把它命名为白鹤滩号,这艘船的起吊能力是2000吨,它有4条大腿,每条腿长是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

  张龙:当我们作业时,4条大腿就深扎到海底,然后形成一个非常平稳的作业面,所以我们在安装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就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主持人:我们刚才说了大风机以后肯定会慢慢的大,伴随着风机慢慢的变大,是不是我们安装的难度系数也是慢慢的变大,甚至是成比例的增大了?

  秦海岩:您说得特对,比如说原来我们这个船起吊能力只有1200吨,起吊高度140米,白鹤滩刚才讲了170米的起吊高度,2000吨,未来我们最近造船业正在造起吊能力3000吨,可能还有180米的这样的船,就满足未来慢慢的变大风机的吊装的要求。同时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要建海上风电才提出了这样对船舶,更先进船舶的需求。如果这种船舶用在建设桥梁,其他海洋工程也会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这样的一个作用。那天我跟肖局长他们是造大桥的,大家都知道港珠澳大桥,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船舶去建设,因为当时是没有这样的船舶的,建设时间可以节省一半。

  肖世波:当年在建港珠澳大桥的时候,我们2000吨以上的浮吊大概就是三四艘,因为我们海上风电的项目的建设之后,我们的海工装备的发展非常地迅速,现在我们3000吨以上的大型浮吊,全国大概有四五十艘了,那就是远远超过原来当时在港珠澳期间的时候建设期间的设备数量。另外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设备的先进性也比原来要高很多了,如果说给我们一个回去的机会,在当时这种环境下,用我们现在这些装备去干当时的港珠澳大桥,这个效率刚才说是提高一半,其实还有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还远远不止。就是将来我们如果要建更大的跨海工程,或者是更为复杂的海域里建更难的项目,由我们现在海上风电的这些装备去做,效率会大大提高。

  张启应:其实难度一直变得慢慢的变大。那么其实在我们研发看来的话,我们除了配合工具的发展之外的话,我们也在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性,也就说是深远海的漂浮式。那么我们这种方式是在岸边把这个风机组装完成,然后通过拖船拖到指定地点。这个在过去三年里面,我们和三峡一起合作了,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这是全球第一个抗台风的漂浮式,就是thinking out box了,另外一个解决方案。

  主持人: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件事上,其实海上大风电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答案,虽然说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和突破,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既然它的难度这么大,为什么我们不把发展的重心就放在陆地上?

  曹志刚:实质上中国陆地风电也有非常快速的发展,因为2020年当年的主流的装机容量可能也就不到5个兆瓦,但是现在在陆地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10兆瓦,可能在陆地上比较大的问题是随着物件越来越大,比如说叶片超过100米,吨位超过100吨,它的宽度超过5米,这时候物流变得很艰难,所以体现出来了在海上做更大风机的优势。

  张启应:您说的这个,为什么把陆地风电开发完?那么从我们来说,首先在中国地理位置,因为中国是能源消耗,发达地区在东南沿海,中东南沿海,海上和东南沿海毗邻,发出电马上可以消纳。那么三北地区风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它要经过长途奔袭,到达东南沿海的话,从它的可靠性和它的成本来说,其实都是比较高的。

  秦海岩:发展海上风电,为了解决我们沿海这些发达城市的用能问题,你必须要发展自己身边的电力,海上风电就是我们电要从身边来,这样能解决我们能源的自给的问题,还解决碳中和、碳达峰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更有深远意义的事儿,就是我们国家海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海岸线万公里,以前我们这种深远海经济开发项目是非常少的,但是就是因为我们要到走到深远海,100公里以外去开发海上风电,所以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把海上风电加其他产业,然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比如说海上风电加制氢,我们就可以把风电制成氢,氢做成绿色氨,做成甲醇、甲烷,然后作为液体燃料去使用,建立一个蓝色的能源基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相结合,我们因为有固定的基础,在我们风机旁边可以做一些平台,所以做养殖箱,甚至可以去那儿做休闲海钓。这样就像一直在说,我们不能只向陆上要食物,我们要向海上要食物,建设蓝色粮仓。还有一个未来我们的海上风电开发要走入专属经济区,这些地方其实以前因为经济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是没有开发的,我们发展海上风电,发展海洋牧场相结合,我们把专属经济区的海洋资源开发出来,其实可以进一步巩固我们海上的主权。

  主持人:谢谢您的补充,让我们真的倍感自豪。但就在这样的自豪时刻,请允许我稍稍的泼一点点的冷水。因为我在网上看到不少人对于风电,对于大风机有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一些说法,我们把它列出来,你们觉得哪一条最不靠谱?然后我们就专门针对他答疑解惑一下,好不好?来,各位请看,我们搜集到的针对大风机的质疑。

  张启应:我说一下对于鸟类的影响,其实也挺有意思,我们每个人都开汽车,有那么多汽车,你们觉得对开汽车的话对鸟类的影响大不大?那么大家可能觉得没这个想法,但是我要告诉你一个数据,根据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服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那么我们风机对鸟类的这个损伤只是开汽车的,对鸟类损伤的千分之一,所以其实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但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一个努力,尽管它比较小了,我们是通过一些智能的驱鸟器,那么进一步地降低对鸟类的影响。

  张龙:我回应一下大风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拿我们这个海上风电来说,欧洲是很早开发海上风电的,最近正好荷兰莱顿大学有个研究团队,对欧洲北海6个海上风机经过11年的跟踪分析,他们发布了一个研究成果,因为在海上风电的基础在海底,它容易形成一个人工鱼礁效应。根据他们的分析,海上风电,风机基础周围的海域,生物的种类增加了两倍。

  张龙:更加多了。海洋生物的数量增加了100倍,所以说不仅没有破坏这个海洋生物,而且更多了。

  曹志刚:我觉得最不靠谱的是土地占用,因为现在一台10兆瓦的风机所占用的面积基本上只有50平米,也就是说我们要建一个100万千瓦的风电场,它所占用的面积可能也只有8亩地。随着未来的技术进步,大家看到风机的塔架会变成桁架式的塔架,也就是类似于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这样的结构,上面风机可以安全稳定地运行,在塔架的底部,行人走车耕地是不受任何影响的。如果按照这样的结构,它的占地会缩小到6平米,也就是说相当于零用地就可以完成超百万千瓦这样的容量的风电场的建设。同样一个百万千瓦的火电厂,它的占地会超过800亩地,我们同样的比较,如果和光伏做一个比较,同样10兆瓦的光伏它的占地面积会超过10万平米,而且从这一台为例,16兆瓦的机组发电一年,它可以相当于植树300万颗,它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排,对于温室效应都是有效的帮助,所以我觉得最不靠谱的是地面占用和生态破坏。

  主持人:因为我觉得他们三个都有意的忽略了这个问题,就觉得这个问题提出来不太靠谱。

  秦海岩:有,你说到底破坏风水是吧?属于不属于封建迷信,我们见仁见智。其实还有一个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说法比较多的,就是风电立起来之后对景观的影响,你说立在那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呢?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跟这个风水差不多。最近我们也做了很多的这叫去工业化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在濮阳,河南濮阳的风电场就结合当地的甲骨文文化,在塔筒上涂上甲骨文,然后成了当地的一个网红打卡地点。然后我不知道您听说过草原天路吧,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因为那边栽了白色的大风机。

  秦海岩:对,还有我们在广西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我们把当地少数民族图腾涂在这个塔筒上,当地老百姓非常喜爱。

  主持人:所以其实大风机现在跟景观的融合度已经变得越来越高了。刚才我们破解了大家的一些担心或者是质疑之后,我们也来聚焦一下大家的关心。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对话》,《对话》由赤水河上游高端酱酒贵州摘要酒独家冠名播出。伴随着海上风电不断地发展,其实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装机容量不断地在提升。从我们之前提到的10兆瓦、16兆瓦到18兆瓦,我相信我们今天在提大风机的时候,一定不是说为大而大,在背后一定有我们特殊的原因,所以想请问一下我们的三位,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造大风机?

  张龙:我想这个也是我们国家能源转型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发展煤电、水电比较多,现在水电已经到了一个开发的高峰期,未来会逐步下降,煤电受限于排放,所以未来也不会太大规模地去开发,所以风电就必须担当起我们能源转型的大任。

  张启应:首先大风机,大肯定不是我们最终的一个目的,那么其实风电就是不断地产生着绿色低碳的能源,那么其实它背后本身的经济的一个推手,还是它要足够便宜。那么在风机大型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个经济性不断地变得更好。其实我在这里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在2017年广东的海上风电的开发几乎没有,只有一个示范项目。甚至有一个情况,就是我们的开发企业拿到了开发权,到最后由于缺乏经济性而放弃了这个开发权。那么正在这个时候,我们针对于中国的抗台风低风速的情况,开发了5.5兆瓦的大风机,把发电小时数从2200小时提升到3000小时,一下子使这个风场具有经济性了。这样才有今天我们在中国南海地区海上风电开发千帆争舸的局面,我想这是一个其中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以前大家都觉得新能源的电我们都是用不起,甚至有人说这是垃圾电,你发出来了最后也是浪费了,所以在这个大的背后我们是不是解决了大家之前的吐槽或者是诟病?

  曹志刚:金风科技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最初的梦想是造中国人自己的风机,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个梦想?在1997年之前,中国所有的风力发电机组全部来自于进口,当时的每千瓦的造价超过了1万块钱,然后我们从国外引进技术,然后聘请了国际的专家到中国来看中国的产业链,包括刚才谈到的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偏航系统、电控系统,国外的专家在中国的产业链走了一圈之后,给我们给了一个结论,说中国十年之内造不出来自己的风机,因为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产业链的基础。

  曹志刚:我觉得这个在当时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激将法,就一下子激起了金风人当时的不服,也激起了整个风电行业人的不服。我记得特别清楚,从1997年到2000年,短短的三年的时间,我们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造出来了中国人的叶片,造出来了中国人的齿轮箱,造出来了中国人的发电机,造出来了偏航系统和电控系统,最后实现了第一次的中国制造的风机,安装在达坂城风电场投入发电运行。我觉得这是最初进入到风电行业的时候,让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过程,我觉得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能让中国有自己造大风机的梦想,而且这样的大风机,中国人造自己大风机的梦想可以实现,而且我们这个梦想还在延续,我们现在想的是怎么样让中国人造的风机走遍全球,让所有的全世界的客户可以用上中国人造的风机。

  主持人:刚才您给大家介绍的这些经历,应该说就是中国风电人追求梦想的一个缩影。我想问一问秦先生,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风电人,我们是如何走过了这条艰难的发展之路?从无到有开发了我们今天的大风电。

  秦海岩:我觉得中国风电走到今天,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能做到今天我觉得离不开两个主体,一个是政府,一个是我们在座的企业。比如从政府,我们认定了风电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从2003年开始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比如2003年我们开始特选招标,打开了市场的空间,以前我们一年才装10万千瓦就很多了,但是特许权一个项目就10万千瓦招标,然后给大家市场,然后让大家有机会去试错,去研发去创新。第二,200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生效,在法律的制度上给予发展可再生能源,给予一定保证。2009年我们又出台了固定电价政策给予风电补贴,然后这个补贴是每隔段时间就降,然后逼迫大家去创新,减少相关成本,这是政府产业政策打开了一个市场空间,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没有中国大的市场,中国风电人不可能创造这样的成绩,因为他没有机会去试错,没有通过规模化把成本降下来。

  企业为什么做对了?企业也坚持走了一条长期主义的道路,像刚才曹总他们讲的,包括明阳,我们认准了一个有价值的事坚持去做,然后静等时间的回报,你想当时有的企业也想走捷径,跟国外的企业去合作,他们两家就选择了自主创新,然后自主研发的道路,最终证明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自主化的道路取得了成功,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风电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原因。同时我刚才想补充他们一句,企业为什么要追求这个大风机?经济性问题也好,资源开发也好,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条,就是做大风机,就像我们登山运动员一样,你登上了一个1000米的高峰,你就想着登2000米,最终你想登上珠穆朗玛峰,现在20兆瓦,30兆瓦,就是我们的珠穆朗玛峰。

  主持人:今天我们联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内的世界纪录,当我们成为新纪录的创造者的时候,用秘书长的话来说,我们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那么站在这个顶峰的时候,你们的内心是一览众山小的那种自豪感,还是高处不胜寒的一种担心。

  曹志刚:当我们创造了新的风机的容量的记录,安装的记录,发电运行的记录的时候,心理上其实既有自豪,也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豪我觉得其实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深厚的中国的产业链,在过去25年的时间之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只有产业链的长足的进步,其实才支撑了我们现在看到大风机的整体。第二个我觉得自豪的点是,所有的风电生态圈的共同的进步,比如刚才大桥局在安装方面的能力,我们的船舶在打桩,在运输方面的能力,就是生态圈的这些企业共同的成长,其实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大风机在中国有很好的土壤。

  张启应:其实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或者我们坐在这里,我们的成功不是无缘无故的,其实我们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那么记得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未来就是研发在台风地区所能用的风机的时候,那么德国的合作伙伴就说我研发不了,那怎么办呢?欧洲都研发不了,德国人都做不了,我们中国人自己行吗?对吧?最后董事长的话,最后坚持说我们还是要办。

  张启应:他是这么想的,就是我们公司在广东地区,中国有大部分的沿海地区都在台风区域,如果没有风机能够抗击台风的话,那么风电在中国其实几乎没有未来,只能在陕北这些地方用,所以他坚定的一定要做这个东西。我今天理解,这可能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所以那个时候没有办法,我们首先就去研究什么是台风。那么我们去收集了我们大陆、香港、台湾、日本,甚至美国的一些数据,我们先一起研究把台风的,适用于风机设计的这些模型研究出来。研究出来之后,我们在2007年立起了全球第一台抗台风风机,所以今天为止,我们说大风机,无论是我们明阳还是金风,说我们今天面临着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样子。其实我们一直在中国就面临着这种挑战,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的话,我们一直是在无人区里面探索。所以我们在不停地经历这种挑战,所以走到今天,我们的风机从尺寸上超越了欧洲以及全球,所以坦率地说,我是比较平静的,因为这种事情在10年前就已经不断碰到这种事情。

  张启应:然后至于未来,其实我们这些方法论,我们经历了这些,其实后面的一些逻辑和方法我们其实已经掌握了,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用这些逻辑,我们继续往前走,我们其实也不用太关注欧洲的厂商他又去做什么了。但是我们也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已经整合全球资源了,来面临我们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把我们的风电的研发,风电的技术推向新的高度。

  主持人:张总您认同您身旁的两位他们描述的为什么中国人要造大风机?背后的这些理想也好,追求也好,实力也好?

  张龙:我非常认同,就是过去我们刚开始开发海上风电的时候,可供选择的风机非常少,只有少数的国外企业,他们几乎垄断了整个海上风电这个市场,价格卖得很高,所以说我们安装,我们建设的成本很高,所以刚才秘书长也提到,那个时候我们都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在2021年底之前,我们海上风电每度电需要8毛5分钱。

  张龙:这其中有一半是需要政府补贴的,但是随着这几年特别近三年,我们国产风机的加快发展大幅降低了成本,现在我们已经自豪地说不需要国家补贴了,可以平价上网,甚至在很多资源,风资源很好的地方,我们比传统的能源成本更低。

  秦海岩:我们要研制自己的风机,研制我们自己的大风机,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能耗的大国,然后我们也是排放的大国,中国的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上是欧洲和美国加起来排放量。所以我们又像书记在2020年向全球、全世界承诺,我们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其实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样的任务的目标,我们必须进行能源转型。我们现在60%电力还来自煤电,煤电的排放是最高的,所以只有开发出我们自己的大风机,然后才能开发我们自己的风电资源,才能支持我们的能源转型,才能实现我们的碳达峰、碳中和。

  主持人:所以我们对于能源替代这个问题而言,我们同样对于大风机是寄予厚望的,我们来看看到目前为止风电在我们发电的贡献度上有过什么样的一些表现,我们给大家来看一下这个相关数据的统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22年全国发电量的一个占比情况,排在首位的当然是我们最传统的火电了,占比达到了66.5%,排在第二位的是我们的水电,占比达到了15.3%。风电虽然是中国的第三大电力能源,排在第三,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占比只有8.61%。一说第三我们很骄傲,仔细地一看,贡献的占比确实还有点小,你们三位怎么来看?

  张龙:首先这是一个静态的数据,目前我们风电从发电量确实占比只有8.6%,我们火电、水电都是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现在我们整个能源结构里面确实是一个主力军的地位。但是我们往后看,我们风电的资源非常丰富,在我们中国,就陆上在140米的高层,我们的风资源、技术经济可开发量就达到了100亿千瓦,相当于我们全国现在装机容量的4倍。所以说我相信未来三五年或者五到十年之后,我们风电无论装机容量还是发电量,这个比重会逐步提升。

  曹志刚:从动态的数据来看,现在中国风电的产能一年有1万台的产能,如果按照每一台风机,即便只有10兆瓦的容量,一年它可以安装的容量将超过1亿千瓦。截止到去年,中国累计的风电安装容量接近4亿千瓦,如果加上后面的6年,到2030年中国风电的装机容量将超过10亿千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到2030年如果中国要达到碳达峰的这样的目标,风电将成为这里面的主力担当,而且能够助力这个目标提前实现。

  张启应:风电的发展,我认为是非常,我个人持乐观的一个态度。原因就是风电它的成本越来越低,我们可以低到什么程度呢?在一些风资源,现在好的地方是低于两毛钱一度电,那么在未来是低于一毛钱一度电,这是完全可能的,甚至低于一毛钱一度电。那么在未来我们设想一个场景,那么我们有这么便宜的绿色的能源,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我们的智能家居越来越多,他们在电网上他可以智慧的去选择便宜的风电,这样就是风电在整个电力系统的穿透率它会大幅提升的。那么还有,当我们风电便宜到一定程度之后,那么我们新的应用场景会变会出现,比如说风电制氢、制氨和制醇,这样风电一方面在其他燃料方面的替代作用也显现出来,不只是在电能的替代,而在其他方面也显现出来,那么风电整体给我们人类所带来的这一个减碳减排这个作用,会远超于现在的8.6%。

  主持人:刚才这一幕特别有趣,很像是我们在家庭里面说这个老三不得了,一定是能够超过老二老大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超过老二老大,所以大家开一个家庭会说耐心的静待花开。但是对于竞争这么激烈的一个风电行业来说,静待花开可能不行,因为时不我待,我们总得做点啥,所以秘书长帮我们来盘点一下我们现在的家底。比如说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海洋上,我们有多少可开发的风力资源。

  秦海岩:据国家气象局最新的做了一个风资源的详查,中国陆上风电,经济技术可开发量达到100亿千瓦,海上27亿千瓦。

  秦海岩:刚刚开始。所以我们的资源储量是没有天花板的。未来我们有做过预测,因我们现在可以担当大任了,到2030年中国风电的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陆上要装10亿千瓦,海上要装2亿千瓦,这就是我们近期的一个目标。刚才远期的目标到50年我们要装30亿千瓦。

  主持人:所以这些重任就落在了三位的身上,你们有什么样的信心可以来完成这样的重任?

  曹志刚:我觉得风电现在既有经济性,又有单体的规模体量,又有产业链的这样的充足的能力,我觉得非常有信心让风电真正在中国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成为顶梁柱。

  主持人:这个顶梁柱目前个头还稍微小一点,你看我们经常会提到其他的一些,像光伏等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似乎更加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在资本市场上它也更受追捧,它的造富的能力也更强,很多的首富都先后诞生于那样的一个领域。回过来我们看风电,这么有实力,这么好,然后这么有未来,可是目前还常常被别人忽略,你们会有一种心理的落差吗?

  张启应:我是这么理解的,因为风电它是一个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的学科非常多,包括空气动力学,包括结构动力学、转子动力学、电磁学、新材料等等,所以一般人不太轻易看得懂。那么在我不多的投资的一些知识,我了解到,这些投资人他一般喜欢看一些简单的看得懂的东西,那么他会去投。所以说可能我们太复杂了,会不是马上轻易能看得懂。我想今天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向全国的电视机前的所有的观众来讲述我们的大风机的故事,它其实背后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很多很多的未来。所以我相信他们了解我们之后,也许此时此刻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主持人:所以可能投资人在看我们节目的时候,如果有弹幕,他会打出三个字“怪我咯”,是我没看懂你们,我们现在让他们再看懂一下。因为确实在光伏领域,你看市值过千亿的企业不止那么一两家,他们真的很被追捧。反过来我们看风电领域市值过千亿的,那到目前为止还真没有,是不是说明大家其实对于你们身上应该担负的重任没那么看好,没那么有信心。

  曹志刚:我觉得这个比较肯定是不完整的,因为风电的产业链和光伏的产业链不同,风电的产业链纵深非常长。

  曹志刚:比方说我刚才举到的例子,单纯的我们看表面上面的叶片,它往上游走有玻璃纤维,有碳纤维,有环氧树脂,有PVC,我们看到的,外壳看到的是齿轮箱,它里面的构成有铸造件、有锻造件、有轴承、有保持架。在这些纵深的产业链里面也诞生了非常多的独角兽,也诞生了很多隐形冠军,也有非常多的上市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可能并没有被大家所关注到,所以风电企业它的纵深的产业链条,如果把这些集合在一起来看,我想这是一个更完整的视角。

  主持人:好像在能源圈,关于我们刚才热烈讨论的光伏和风电有一个很有趣的很形象的说法,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脊椎动物和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所以我想问问秘书长,您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比较或者是选择?未来到底是脊椎动物更牛,它进化得更快,发展得更凶猛,还是说草履虫会更强一些?

  秦海岩:我觉得主持人这个比喻,一个脊椎动物,一个草履虫还是挺恰当的,因为光伏相对风电来说它可能更简单一点,风电更复杂,因为光伏只要太阳出来了,它就可以发电。但是你要让风机利用风的力量来发电,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为。首先你的叶片设计要空气动力学。第二,风机的工作状况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小风速的时候你怎么办?大风速的时候怎么办?2米每秒说怎么办?10米每秒怎么办?还有台风,那就我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的对策,我要变浆,我要偏航 ,我有一系列的控制策略,比如说我们在设计风机的时候,我们要对风机的运行的工况进行仿真模拟,你知道有多少种工况吗?2000多种工况。2000种工况的情况下,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对策,才能使我们风机能发出更多的电来。

  张启应: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有多大?我想告诉大家,它就在我们身后,一台巨大的风机,它其实就是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机器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每一台风机上它已经配备了1000多个以上的智能传感器,它确确实实能够感知到环境的变化,包括风速、温度、波浪等等。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我们风机它确实像一个人一样的,它是一个脊椎动物,而且它还在不断地进化,因为它的大脑,我们的新的算法不断在出现,我们的深度学习,我们的预测能力,我们的人工智能、大数据都会不断地加持着我们的大风机,所以大风机会不断地变得更好,更智能。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我们的风机是非常有信心的。

  主持人:其实在风机这个领域,不是说只有我们中国人在奔跑,全球大家其实都在跑,但刚才各位给我的信心和自豪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引领大风机领域的事儿,我想请三位给我一个肯定的,确切的答案。为什么是中国在做引领全球大风机的事?

  曹志刚:为什么是中国引领大风机?我觉得它有非常好的三个基础,第一个基础是中国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虽然起步晚,但是实质上规模体量在全球是最大的,对于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市场,就这样的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其实孕育了我们有很好的可以去发挥的潜力。第二个非常核心的是,我们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时间是非常迫切的,就是每一年我们要去做的二氧化碳的减排,然后它所需要拿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这些可再生能源快速地安装,然后在能源结构转型里面起到担当的作用,它的迫切性实际上让中国引领大风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第三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经过25年的时间,中国风电企业,中国的风电产业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到了可以去支撑全球风电产业的基础。

  我讲一个数据,在中国本土生产的风电的核心部件,比如说叶片,中国本土占到了全球产量的60%,中国本土生产的齿轮箱占到了全球风电齿轮箱的70%。中国制造的铸造件在风电行业里面的占比超过了85%,就这样的一个很强的产业链的基础,是促成了我们可以去引领大风机的这样的一个坚实的支撑。

  张启应:今天这个结果其实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因为我们中国其实幅员辽阔,在经度和纬度跨度都非常大。然后我们的自然条件比欧洲要复杂很多,比如说我们遇到的挑战也大很多,比如说我们有强台风。这个极限风速超过80米每秒,而在欧洲没有,我们有高海拔,空气密度只有0.7米每秒,欧洲它也没有。我们有低风速,平均风速只有6米,甚至是5点几米,我们还要去开发我们的风电,这些课题其实在欧洲都没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加上我们有巨大的市场,所以我们必须面临去解决这些挑战,然后去攻关。那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得到成长,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今天引领其实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不得不去做的这么一个结果。

  秦海岩:中国这个是全球最大的规模的单一市场,没有这个市场的拉动,中国的风电不可能有今天的进步。但是在这个单一规模最大市场拉动情况下,我们的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我们的优势就是说通过这样的单一市场,可以把我们的所有的成本给摊薄,所以使我们这个产业有很强的竞争力。下一步就是说,我觉得产业集群还要进一步去完善,要强链、补链,需要地方政府方方面面的支持,然后才能使我们的这个产业走得更强,才能说让我们的电价更低。汕头的王局长在是吧?他们已经在汕头准备打造我们下一代的产业集群。

  王伟平:目前汕头市正在建设的国际风电创新港,它不同于传统的海上风电产业园,它不是简单的引进几家企业入园生产,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它是全球首个实现四个一体化模式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所谓四个一体化就是研发设计一体化,工艺流程一体化,生产制造一体化,检测认证一体化。那么在这么一个园区里面,从这个产品的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从零部件的生产到整机的组装,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就能够构成。这样子的产业链能够打消原来的这种物理隔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我们汕头作为国家的一类港口,与全球57个国家,268个这个城市有这个贸易往来。我们依托广澳港、深水港打造三个2万吨级的风电码头,这水工结构是按10万吨级来设计的。建成之后,我们能够极大地满足风电场的装备的出口运维,还有风电场的建设施工,打造我们功能齐全的风电母港,所以说我们这个国际风电创新港它是一个全国乃至世界一个海上风电先进装造产业集群的标杆园区。

  主持人:其实不仅仅是在汕头,在广东的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整个省对于海上风电产业的高度的重视。这样的一种重视,对于推进我们中国引领大风机时代,你觉得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王伟平:广东省是一个能源消耗大省,它每年大概有将近1/4的用电量是靠省外的输入。那么同时它的非化石能源的消费也是占比比较低的,能源转型升级的压力也是比较大。但是这种能源转型升级也给我们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机遇,所以我们广东省提出要打造万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海上风电的先进制造。那么汕头市独特的海上风力资源,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那么未来我们海上风电创新港能够生产出大兆瓦型的风机,服务我们现在海上风电厂开发的需求。那么海上风电厂能够发出更多的,生产出更多的绿电,来反哺我们广东省的能源的需求,还能够促进我们广东省能源转型的升级。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建设这么大一个世界级的风电产业制造业先进集群,良性的互动和螺旋式的上升,催生引领性的前沿技术,那么这样子我们汕头也能够逐渐地成为国际风电领域里的新的产品,新的技术的策源地和发祥地。

  主持人:今天坐在您对面的三位嘉宾,他们可能就是您刚才提到的良性互动和螺旋式上升的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来听一听三位的心声。就像刚才王局长说的,我们打造先进制造的产业集群,对于今天的产业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那这件事跟你们从前自己所拥有的,无论是开发资源的优势也好,或者是产品打造的优势也好,相比较而言,你觉得它的区别到底在哪?

  曹志刚:海上风电国际创新港这样的一个产业集群是在过去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又是一次升级,刚才提到的生产制造的一体化。对于过去生产制造的类型来讲,每一个企业都是有自己的厂房,有自己的厂区,有自己的围墙。那在国际创新港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我们是彻底的打开了企业之间的篱笆,就是每一个大部件的生产完成以后,以前是跨城市、跨工厂的这样的运输,现在变成了就是不同车间里头的工序的流转,大大地提升了协同的效率,也压缩了库存,也能够为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起到非常高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就是这样的一个产业集群和过去相比,它更是一个升级版,我相信也能够打造成为中国风电产业集群的一个样板。

  张启应:我们在和国际的厂商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其实有两个要素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是成本,另外一个要素是速度,那么有中国的这些产业集群这种现象,是对这个都非常有利的。我们在风电复杂的体系下面,我们可以在一个固定的区域里面就完成设计研发一体化,比如说我们的叶片设计完了之后,马上在这里制造,制造完了之后,在旁边的我们的比如说鉴衡的实验中心,我们就可以进行测试,这个迭代速度很快,有时候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速度就是其中的一个要素。第二个放在一起,刚才几位老总已经讲过了,对成本的这个优势,效率的提升都非常棒,所以这些优势叠加在一起,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全球的这么一个地位。

  主持人:今天当我们带着梦想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执着奋斗之后,我们开始成为了引领全球大风机时代的引领者。我想问一问,除了我们中国人自己认可自己之外,世界各个国家其他地区,他们也同样的认可和看好我们吗?

  曹志刚:欧洲风电是现代风电的发源地,在25年前我们是跟着欧洲的老师,通过他们的销售进入到了风电的行业。在2020年我们的产品反向的销售到了欧洲,销售到了多个国家,我想这也是,既是老师对学生的认可,另外一方面也是客户对于中国品牌的认可,对于中国制造的认可。

  张启应:在过去5年时间里面,我们就是出口到意大利,我们出口到日本,出口到越南,还有菲律宾,我们的风机都陆续就出口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就是说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是得益于我们中国这几年的技术的发展,其实我们解决了它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日本、越南和菲律宾,他们有抗台风问题,他们的台风甚至比我们还大,所以他环顾全球一看中国人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选用中国的设备。那么意大利是什么情况呢?意大利是低风速,风速非常低,甚至比中国的风速还要低,那么它环顾全球,只有中国的风机才适合他们的风机,所以我们在自己发展强大的同时,其实我们在解决全球的这么一个问题。

  主持人:今天特别感谢几位嘉宾从自己的经历和实践,让我们正真看到了中国风电狂飙背后我们付出的努力,我们心怀的梦想。接下来请三位在我们今天的《对话》现场来做一个独家发布,这个发布关乎我们在狂飙之后,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来,时间交给三位。

  张龙:三峡能源致力于成为海上风电的引领者,我们将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到十四五末期,我们将在广东阳江建成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场,我们也希望各个装备制造企业,研发制造更多更大更好的海上风电机组,我们共同打造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走廊。

  曹志刚:金风科技用25年的时间走过了第一个1亿千瓦的装机,接下来我们会用不到5年的时间完成第二个1亿千瓦的装机,为客户带来更高价值。

  张启应:我们明阳智能将在今年年底推出18兆瓦以上的海上漂浮式风机,将深远海的能源的开发推进到100公里以外,为全球的风电行业做出我们明阳智能的贡献。

  主持人:谢谢三位。三位刚才的独家发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风电人他们在狂飙道路上的实力和勇气,我想此刻我们也要为中国的风电人送上一杯酒,我们也借这杯酒祝福大家在未来的狂飙道路上可以越奔越快,越走越好,也让我们进入到更深、更远、更蓝的大海。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四种机型,额定功率21-30MW,轮毂高度140m-330m,叶轮直径237m-308m;叶头、叶身、叶尾分体设计,集装箱运输代替整体运输,数倍降低运费、专用道路费,叶头、叶身、叶尾现场拼装,叶柄工厂化生产,现场组装;用桩基础代替扩展基础,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用自爬吊取代巨型吊机,降低吊装费、主机叶片返修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近日,中国水电四局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福清公司召开了项目技术交底会议。在本次交底会议上,结合项目机型超大直径和大吨位的制作特点,工程技术人员对V6样机塔架具体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技术规范及图纸相关要求,对各制作工序关键技术要求和生产工艺做了详细的作业指导与交底,

  运达股份楚雄智造基地投产暨首台大兆瓦机组下线日,运达股份楚雄智造基地投产暨首台6.25MW大兆瓦机组下线仪式隆重举行。此次基地首台机组下线,标志着楚雄智造基地正式投入生产,开启了楚雄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里程。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张文旺,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程鹏,州委常委、楚雄市委书记冯毅,州政府秘

  在素有“风电之都”美誉的内蒙古乌兰察布,这里风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风能基地。天顺风能乌兰察布兴和县风电场落户于此,24台金风科技机组迎风转动,源源不断的为当地输送绿色电力。乌兰察布兴和县风电场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能源项目和保障性并网项目,于2023年1月15日全容量并网,安装金风科技11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近日,内蒙古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中核弘元固阳县金山工业园区绿色供电示范项目的批复》、《关于包头市达茂旗零碳产业园一期项目(风电部分)的批复》,正式核准这两个项目。中核弘元固阳县金山工业园区绿色供电示范项目建设规模800MW,其中新建风电装机容量为500MW,

  7月7日,全球最大陆上风机——远景能源EN-220/10MW智能风机完成样机首吊。该机型出自远景陆上智能风机全新平台ModelT,核心部件实现全面优化,经济性和安全性双重升级,充分适应三北中高风速区域和沙戈荒场景严苛环境需求,预计月底并网。相关阅读:10MW!全球最大陆上风机在新疆发布!与EN-182/7.5MW

  7月19日,由金风科技与三峡集团联合研制的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研发制造及运营能力再上新台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着三支长达123米的叶片缓缓转动,金风科技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实现并网发电。这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

  2023年7月15日晚9:30,央视《对话》播出。节目着重关注中国制造诞生的全新“大”重器——16MW单机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并特别邀请到了中国大风机幕后的打造者们:三峡能源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龙,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曹志刚,明阳智能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张启应,告诉我们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6MW风

  全球最大海上风机并网,已发电100万度MySE16-260叶轮直径260米BIGGER更大260米全球最大风轮直径最大限度利用风能14MW—16MW海上风电平台更强大的发电能力极致抗台风技术无惧79.8m/s超强台风让狂风为我所用SMARTER更智能自适应寻优控制数字孪生DTC技术实现发电最优GREENER更绿色全年发电6700万度减碳5.6

  近日,全球首座采用张力腿式基础的浮式海上风电场ProvenceGrandLarge已完成首台风机的安装,这也是全球首台商业化运行的张力腿浮式风机。ProvenceGrandLarge(PGL)项目位于法国马赛港以西40km处,水深约100米,平均风速10m/s;基础由SBMOffshore和IFPEnergiesNouvelles设计,高45米,将安装3台西门子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8月23日,挪威电力巨头Equinor宣布,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浮动风电场HywindTampen全面投入运营。据悉,该项目装机容量为88MW,共安装11台8.6MW的风力发电机组,能够很好的满足5个SnorreA和B以及GulfaksA、B和C平台年电力需求的35%,预计每年将减少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项目在2022年第三季度

  2020年成立的挪威新创公司WindWorksJelsa与瑞士建筑公司Implenia签署了一项投资及股东协议,双方将在挪威西海岸为漂浮式海上风电产业开发一个大型的混凝土或钢结构基础生产和组装工厂。WindWorksJelsa的漂浮式基础生产和建设工厂计划安排在挪威的Suldal市Jelsa,其目标是年生产70个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

  日前,DemoSATH2MW创新型浮式风机在BiMEP试验场完成安装。DemoSATH示范项目由浮式风电先驱Saitec公司、德国RWE集团、日本关西电力公司KEPCO共同开发。该项目采用Saitec设计的SATH混凝土摇摆双体船基础,上面配备了1台2MW风机,单点系泊在85米水深海床。SATH浮式基础全名为SwingAroundTwinHull,属于驳

  意大利政府正在处理塔兰托(Taranto)地区附近海域一项浮式海上风电项目的特许权申请。该国首个固定式海上风电项目Beleolico海上风电场同样建设在这片区域。新项目位于塔兰托湾的爱奥尼亚(Ionian)海域,地处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和普利亚Puglia地区之间,隶属于塔兰托和加里波利港务局管辖水域;项目

  日前,挪威公司OceanVentus基于其原创浮式基础,推出了一个完整的“端到端”浮式风电解决方案,并正在探索大规模应用。这套“端到端”解决方案能够更好的降低浮式风电从基础生产、运输、安装到维护各方面的成本。特点如下:1、设计:基础平台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用钢量较常规基础低40%,3000吨钢可支撑15MW风机;所有

  2023年9月2日凌晨,作为截至目前登陆广东的“最强台风”,台风“苏拉”以强台风级别横扫广东南部沿海并强势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是检验海上风电场抗台实力的又一“试金石”。广东湛江徐闻县国家电投南区海上风电场及广东阳江阳西县三峡沙扒二、三期海上风电场,便位于“苏拉”的行

  盛夏七月,3S中际联合大载荷爬梯导向升降机成功配装在了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上。这一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已投产的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力发电机组,并在9月1日创下全球风电单机单日发电新纪录,单机发电量达38.41万度。“这台16兆瓦风机轮毂中心高度达152米,

  9月1日,由金风科技与三峡集团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于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场连续24小时全容量满发,单机发电量达38.41万度,创下全球风电单机单日发电量最新纪录。GWH252-16MW海上风电机组自今年6月28日成功吊装以来,经历了超强台风“杜苏芮”(中心最大风力相当于17级风)的极限考

  2023年8月25日,随着第三支叶片缓缓摘钩,我国海上大兆瓦机组最快吊装速度于三峡漳浦六鳌二期海上风电项目(以下简称“漳浦二期项目”)诞生。此台金风科技GWH252-14.3MW机组是漳浦二期项目吊装的第二台机组,吊装总工时仅30小时,让行业再次见证“金风速度”。漳浦二期项目由三峡集团投资建设,是福建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8月27日,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组委会发布《2023先进清洁能源装备图册》,东方风电13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上榜。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与信息化部共同主办,是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行业盛会。“2023先进清洁能源装备”经过企业申报、专家审议、评选、名录

  从“风芒能源”获悉,近日,国家电投16GW海上风机框架集采开标。根据开标信息(只开标段1),区域一至区域四均有8-9家整机商竞标。除了一家整机商报出总价外,其他家均报出折合单价(2577.5元/kW-3400元/kW之间)。业内的人表示,这几家在区域各标段中折合单价报价一致。如果按开标信息中的标段1容量来

  2023年8月26日-28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与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德阳召开,大会以“绿动地球·智造未来”为主题。在清洁能源装备质量提升与品牌培育论坛上,发布了《2023年先进清洁能源装备图册》,电气风电海神平台EW8.5-230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卓刻平台EW6.25N-202风力发

  8月27日,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主委会发布《2023先进清洁能源装备图册》,东方风电13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上榜。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与信息化部共同主办,是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行业盛会。“2023先进清洁能源装备”经过企业申报、专家审议、评选、名录公示等最终评选出20项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8月26-28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与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四川省德阳市隆重召开。作为全球化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明阳智能受邀参加。开幕式上,明阳MySE8.3MW级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入选“2023先进清洁能源装备名单”,同时,在大会展览环节明

  2023年5月,电气风电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突破千万千瓦,连续8年中国海上新增装机量第1,实现中国海上风电里程碑突破。本期我们将从中国海上风电蹒跚学步到执牛耳说起,共探可持续的海上风电机组开发之路怎么样打造。中国海上风电,从蹒跚学步到执牛耳11年时间,走过欧美30余年的路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

cache
Processed in 0.00483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