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
打好农业科学技术牌天涯海角斩穷根
时间 : 2023-12-17 22:40:40 作者: 江南体育在线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上的含金量低,慢慢的变成了精准扶贫的重要制约因素。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实现这个地区脱贫,就需要发挥热带地区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科技到了崭露头角的时刻。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阳镇毛兴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贫困户也掌握了脱贫致富技能,朝天椒、山栏稻、槟榔等当地特色产业逐渐发展起来,这些都得益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海南农科院)送来的新技术。

  近年来,海南农科院发动全院力量在科技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带动海南省广大贫困户斩穷根。“充分的发挥农业科学技术在精准扶贫中的技术与产业支撑作用,是农业科研院所的责任和义务,农业科研院所必须勇于担当。”海南农科院副院长曹兵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农业科技可以全面快速、有效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使农村贫困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一大批新型科技能人;可以快速、精准地把农业科技的成果推广应用到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曹兵说。

  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更广泛地参与到扶贫攻坚战中,海南农科院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曹兵介绍,自2016年开始,每年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在海南省贫困地区建设不少于100个科技扶贫示范点、推广不少于100项轻简技术、举办科技培训班不少于100期。通过科技推广,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记者了解到,他们推广的地瓜脱毒苗、山油茶、文昌鸡、黑山羊、耕地修复、测土配方施肥、安全用药、瓜菜嫁接苗等新品种新技术,已成为广大贫困户致富重要手段,成千上万贫困人口通过培训掌握了谋生技能,据估计,共有3万多名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2018年,海南农科院以“贫困户+科研院所+企业”模式,着重推广实施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项目。比如在儋州市大成镇新风村、东方市大田镇西方村等地开展毛豆种植,种植面积超1000亩,参与贫困户387户;在白沙县牙叉镇对俄村、营盘村及陵水本号镇乐利村等地推广实施朝天椒种植,种植面积近1000亩;在东方市大田镇俄乐村、乐东县大安镇只朝村实施冬季瓜菜种植项目,种植面积达300亩。

  同年,整合全院科技力量,为陵水县文罗镇8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热带经济作物栽培、畜禽健康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全方位农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

  脱贫工作离不开辛苦耕耘的农民,但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他们科学知识匮乏,扶贫工作非常需要科研人员的参与,他们深入农村、扎根一线可以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因地制宜地帮助贫困地区,海南农科院成立驻村工作队,按要求配备驻村工作队成员,常驻3人,非常驻3人,并指派一名队员兼任驻村,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确保各项扶贫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有了驻村工作队后,农民感觉像是吃了颗定心丸,深入一线可以感觉到他们非常需要我们,农业科技人员在扶贫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驻村工作队队长、海南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吉训聪告诉《中国科学报》。

  入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摸清这些地区的“家底”。“要想做好扶贫工作,就需要对一个村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吉训聪表示。

  作为海南农科院的定点帮扶村,毛兴村是个少数民族村落,这里以山地、丘陵为主,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生产条件堪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一到毛兴村,吉训聪就带领团队开展实地考察,他们发现,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冬季瓜菜、水稻和外出务工等。事实上这里还比较适合发展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

  结合实际情况,他们为毛兴村量身定制了“短、中、长期”三类作物种植规划,短期以“粮食作物+瓜菜”,中长期以养殖、林下经济、热带果树、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由原先“两季水稻一季蔬菜”调整为“一季水稻两季蔬菜”,每亩可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此外,驻村科技人员还积极引进耐高温的豇豆、苦瓜、黄瓜等新品种试种推广,大力推进五指山中部渡淡瓜菜基地建设;引进朝天椒在毛兴村种植,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60多亩增加到2018年的1000多亩,力争把朝天椒打造成五指山市“拳头”产品。通过培育合作社,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以“免费发放种苗+统一管理技术+保底价回收产品”的模式推广,免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带领合作社走出五指山,到白沙县、陵水县等市县推广种植朝天椒约400亩。

  “我们的科研人员下乡不但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升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能在扶贫工作中找到很多新的科研点,找准自己的科技定位,可谓两全其美。”曹兵说。

  海南的气候和土壤与地瓜发源地南美洲类似,具有种植地瓜全国最优越的天气特征情况。地瓜是海南主要的传统作物之一,被誉为“荒地开发的先锋作物”,在水田、丘陵和沿海沙地种植都能取得较高产量,是广受市场认可的高品质粗粮,其中以海南沿海沙地种植出来的脱毒苗地瓜品质全国最优。

  而这脱毒苗地瓜就是出自海南农科院。海南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粮作所)副所长王效宁向《中国科学报》介绍,针对海南地瓜遭遇病毒病造成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的问题,粮作所成立了地瓜病毒病攻关小组,开始了紧迫的科研攻关。

  2009年10月,第一批地瓜脱毒苗研制成功,种苗数量30亩,在澄迈县桥头镇进行示范,示范种植收获的商品薯经海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商品薯产量比农民自留未脱毒苗增产幅度超过100%,并且果色、果型、品质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解决了病毒病严重危害的瓶颈问题。因此,深受农民、经销商、消费者的欢迎,“桥头地瓜”的品牌从此打响。

  从2010年开始,“桥头地瓜”全部应用粮作所生产的地瓜脱毒苗,农民种植效益每亩增加4000~6000元。近几年,随着地瓜市场行情报价不断走高,农民增收效益更加显著。比如澄迈县桥头镇西岸村村民王传晶2018年5月收获的桥头地瓜,亩产达1623公斤,纯利润8484元。

  目前,地瓜脱毒苗已逐渐发展到文昌、儋州、昌江、东方、琼海、万宁、陵水、乐东、海口、五指山等多个市县。海南农科院与澄迈县、东方市、儋州市、海口市开展合作,利用地瓜脱毒苗及配套技术,成功打造了“桥头地瓜”“东方香薯”“海头地瓜”“美兰三角宁地瓜”4个品牌,并被列入地方市县十大特色农业品牌。

  王效宁表示,目前海南地瓜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许多来自黑龙江、内蒙古、河南、辽宁、山西、河南、陕西等省份的企业或种植大户看好这个产业,前来海南发展地瓜产业。海南的高品质地瓜逐步形成产业化、品牌化,还带动了一些延伸产业,创造慢慢的变多的边际效益。

  此外,粮作所育成的山栏稻新品种“山栏陆1号”也为白沙县青松村农民带来了希望。“山栏陆1号”亩产量达300~500斤,比农民种植的当地品种亩产增加一倍,每亩增加收入约1600元。为了扶持产业高质量发展,该所还引进恒达伟公司打造山栏稻品牌。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脱贫攻坚路上,我们还会不断努力,科技力量仍需逐步加强。接下来,将会继续开拓更多新品种、新技术,让科技为农民带来福祉。”曹兵表示。

cache
Processed in 0.003692 Second.